close

如果你發現標題的謬誤,而點了進來,

只能說我標題下的很成功。

先來聊聊為什麼會這樣講:

「教育」告訴我們,你種什麼因會得什麼果,做什麼事會受到怎樣的對待。

當然,上述指的是「社會群體所一般認知下」的思想,俗稱理性。

(註:社會群體所一般認知下,會因每個社會有所不同,
如同有社會是一夫多妻,而放到不同社會裡,會覺得這個那個文化怎麼這麼奇怪,
所以這樣稱呼是個人偏好)

反之,對於失去理性或不能控制的人,不會想到後果是什麼。

今天組織或信仰跟他講了,為神付出的犧牲行動是偉大的,他也堅信不移,

信仰(教育) → 劫機(策劃) → 在上面引爆炸彈(行動) → 死亡(結果)

把裡面的角色換一下,

今天「他自己」覺得殺人是一件偉大的事,卻「沒有人」跟他談過,他也堅信不移,

偉大的事 → 案發地點 → 執行行動 → 受到責罰

 

再回到死刑上面來說 :

1.嚇止犯罪
2.讓受刑人在服刑期間向善
3.報復手段
4.造成恐慌

針對第一點討論,

究竟是告訴犯罪者「千萬別做喔,你做了一定會判死刑」,

還是「你想被判死刑的話,有哪些可以做?」或是更多更多…

  

在事情發生後,人們總忙著替這些人貼上標籤,

「喔,是蓋達…難怪」「喔…是中東國家…難怪」「喔…是XXXXX…難怪」

一個想與這些切割的社會,從不反過來,思考為什麼造就了這些人,

也許你可以離這些人遠遠的,但你仍看不出隱身在身邊未貼標籤的人們。

 

社會病了, 

對於事件中的角色,都會有「預設立場表現」的期待,

(加害者、被害者、雙方親屬、媒體、校方、政府…等)

 

有趣的是,人們因不定時炸彈而恐慌,卻忘了觸手可及逝去的生命,

二邊都很重要,但往往是前者優於了後者,

新聞連結:捷運上的冷血殺人與冷血的殺人捷運

 

【教育】在我心中一直都是個國家的本,不單單包含家庭、學校、社會,

更包含日常中生活體驗、人與人之間交流等。

 

要是一個人的教育,是用子彈及人命做為舉例,

要是他口中所謂的大事是父母的期望,

而父母卻一昧的希望他出頭,

猶如傳統的台灣社會裡,聽到的:

「你長大要做大事、賺大錢」如此之類。

究竟是什麼造就了炸彈的產生?

 

再來,一種集體暴力下,只因同名被騷擾,

在網路下,除了懶人包、滑手機外,

已經失去了實事求是的精神–一個快速發達民粹行為,

事實上,也有人因這樣不甚其擾而自殺,

這些人有責任嗎?

 

這個社會很忙,出了事件,往往看到的是一直在切割事件本身,

希望平凡過著一生,似乎事件未發生到自己身上時,

不干自己事一樣;而我們,卻希望這樣的社會來保護我們。

台灣不知何時會走向這種觀念

「我即是社會的一份子,社會成本也是我要承擔」

新聞連結:美醫院員工漠視病人候診死亡

 

你期望怎樣的社會?

為此,你又做了什麼?

而你的冷漠與切割,

又埋下了多少自殺炸彈客?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社論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IN 的頭像
    BIN

    BIN's diray&literature

    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